上海学而优家教网
上海家教服务热线: 134-0200-3983
请各位教员朋友加入交流群:(请用【教员编号+姓名】验证)大学生群: 275186544 ;专业老师交流群: 193642056;艺术老师交流群:17641618;飞信群:1046203594,111184663
高考学生习作:我与书
更新时间:2011-11-02 11:39:51, 采编:学而优家教网(上海家教)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自古以来,书的益处人尽皆知。“汗牛充栋”“ 开卷有益”“腹载五车”,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书籍与知识的,可见书籍对我们大家的重要性。关于书籍,我也有很多话想说。

面对书本的时候,你们是否会有一种清新而厚重的感觉呢?就本人来讲,我并不喜欢在电脑上或者在学习机上读书,不是因为害怕伤眼睛,而是没有双手传来的质感。那种厚重的有质地的感觉,让人感到实在而踏实。仿佛,仿佛在和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在分享他们的故事,在他们的身边看他们的悲欢喜乐。这种感觉是那些电子传输不来的。闻着书本传来的味道,感觉真的很好。

有时候从书中所能领略到的东西是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所看不到的。在书中描写的景色人物和故事,有时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是永远不能实现的,那个时候,我们或许更喜欢沉浸在书中吧,在那个遥远的世界寻找属于我们的东西。抑或是我们感动于书中的故事,为书中的人物的喜悲而喜悲,那个时候,即使是流泪也是美好的吧。记忆最深的是看小四的《1995-2005夏至未至》,被书中纯真而自然的故事而吸引,希望自己也可以去那个长满香樟终年被树荫的绿色所遮盖的城市,去看看立夏小四之昂遇见,仿佛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们呢。这大概就是书本的魅力吧。看到这本书最后的时候,居然入戏到不敢再看下去了,不敢于再去直视这些可爱的人们的悲剧。虽然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在读者的眼中,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们,在笑在跳在哭在闹。再后来看到结局的时候,我居然为了这一本书哭了很长时间。我想:即使是为一本书而哭,也是幸福的吧。这就是书本的魅力啊。

很少看名家的关于哲理或者政治的书,一是看不懂啃不来,二是我更喜欢看那些关于小小幸福小小喜悲的书,大概那些更贴近我臆想中的生活吧。上次看季羡林老师的书,觉得他写的很好很有道理,但是看着看着就读不下去了,觉得有些高深费解,只是有时候在心不平静的时候去翻翻他的书,一小章一小章的,很能让人的心情平复下来,去仔细想想人生中的那些种种。读读画画,然后提出属于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见解。扉页上是朋友赠书时候的寄语:无论是怎样的大家,切记要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关于世界名著,自命不凡的我也自命不凡地自认为读了很多。喜欢看原作,因为那些所谓的“青少年版”“初级版”都把原文中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默默地稀释了。小时候看汤司达的《红与黑》,看的是缩略版,记得所能看到书中表达的情节大概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互相喜欢上了,然后掰了,然后男的又喜欢了上一个女的,最后男的死了,第一个女的也死了,第二个女的怪恶心地去亲吻那个男的头颅。这是最初的印象。很多年后看到了原版,在那个时候才体会到了小时候所没有能够看到的情节和思想。比如政治阶级的悬殊,人物的性格和出发点,像男主角于连为什么会爱上两个贵族女人,是真爱还是报复;玛特尔在为什么会爱上于连而且为什么在于连死后那么镇定地去捧着他的头颅亲吻。在一切在后来在原著的时候才明白,也终于明白了名著为什么是名著,真的是有过人之处啊。

读书读书,读到最后自己也会尝试着写一点,一开始写日记,然后写空间博客,最近我又加入了文学社,尝试把自己写的东西呈现给大众。这样,我也有读者了啊,别人也可以读到我写的东西了,让别人也分享我的喜悲。这样的感觉,我觉得很好啊。像是一个循环和成长。

嗯。关于我与书,就这样了吧。

关键词:高考家教高考作文高考语文 高考一对一家教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广告服务 | 汇款方式 | 网站建设 | 课时收费 | 教员手册